尊龙凯时-人生就是搏

风展红旗如画——冀中股份冀中新材首条生产线全面达产达效侧记

发布时间:2021-05-31 16:36:27 尊龙凯时-人生就是搏

风展红旗如画

——冀中股份冀中新材首条生产线全面达产达效侧记

2021年3月18日,20万吨玻纤项目首条10万吨生产线正式点火!

从开工建设到正式点火投产,仅用19个月时间,他们创出了“股份速度”,也创造了行业“奇迹”。

2021年5月15日,首条生产线全面达产达效,原丝日产实现276吨,产品合格率达到96%!截至5月31日,始终保持了原丝产量及合格率稳定,其中A级品率稳步提升。

从点火投产到全面达产达效,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再一次创造行业先进水平。

“奇迹”是如何创造出来的?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?让我们走进冀中新材,一同寻找答案。

拼出来的速度: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

走进首条生产线联合车间,40台拉丝机紧密排列,每台拉丝机上,十几股丝线状晶莹液体缓缓流下;物流系统有条不紊,6轴机械手有节奏地举起丝筒,精准放置到检测线;自动导航输送车搬起一跺丝筒,沿着设定路线缓缓行进;30米高的立体成品库房,各种自动设备上下左右有序运转,犹如科幻电影里的场面。

3月18日点火投产那天起,这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。从4月20日投料算起,达到设计产能,仅仅用了25天,甩下3个月的行业先进水平整整两个“身位”。

成绩的背后,是责任与担当;奔跑的力量,来自拼搏与奉献。

在当前火热的玻纤市场行情下,早一天达产,就意味着能早一天见效。“行业内点火烤窑一般15-20天”“投料到满筒纱一般7-10天”“从投产到达产,行业先进3个月”……纵然大家干劲十足、信心满怀,可一系列工程进度核算下来,达产达效快了也得到6、7月份,加上疫情、供电跟不上、资金不到位等影响,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。

市场不等人,发展不等人。这个让集团领导和股份公司上下都高度关注的重点项目,必须尽快达产见效。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赵兵文天天挂念着项目进展,数次现场办公,现场调度解决问题。“决不辜负企业重托,决不让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我们手上错失!”冀中新材总经理张吉运代表所有冀中新材人又一次立下“军令状”:5月底,首条生产线必须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的“双90%以上”,全面实现达产达效。

半步都不能等——将“会议室”搬到生产现场,凌晨1点,还在召开现场调度会,定不下方案就不休息。一个多月里,他们组织现场推进会200余场次,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梳理,一项流程一项流程的优化,解决安全、机电、人员分布等问题160多项。

一刻都不能停——反复验证烤窑工艺参数,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烤窑升温曲线,提前5天完成了烧枪与烤窑燃烧器的切换、通路、窑炉过大火等工作;对尚未安装的40块生产漏板,大胆创新安装工艺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抢抓通路温度1000℃的有力条件,将“最快”5天的安装时间压缩到了2天半;以投“熟料+生料”的方式代替单纯投送“生料”的传统做法,大大缩短了投料时间,仅用4天便完成了首筒纱的生产;在试生产中便完成管道冲洗3次,极大压缩了投产到达产的时间……就这样,一分钟一分钟地抠,一秒一秒地攒,在量变中积累质变,确保了拉丝、卷取、烘干与自动物流系统精准贯通,保障了第一条生产线的无缝衔接。

丝毫都不能松——抢抓物流进度,针对因疫情导致的设备、原料到货延期问题,制定解决方案,加快物资采购,缩短物流周期。每日组织厂家、监理及施工单位召开协调会议,制定专项方案,每日跟进落实,确保设备调试到位。强化设备管理,严格执行规章制度,优化设备性能,大力提高设备运转率,为达产达效提供有力保障。紧盯窑头投料、放料、拉丝、烘干、检测、包装等关键环节,发现问题,立即解决。

4月15日,过大火!4月20日,投料!4月24日,第一个满筒纱诞生!4月26日,120块漏板顺利开启!5月15日,首条生产线全面达产达效,原丝日产实现276吨,产品合格率达到96%!

“你们创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。”就连世界玻纤龙头企业OC公司亚太区董事、总经理Paul也连连竖起大拇指。

听得到的奋斗: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

4月20日,首条生产线正式投料。窑炉内1300摄氏度的高温,将“一壁之隔”的窑炉外烘烤的足有50多摄氏度。为了缩短投料时间,投料班组的3名职工,不畏“酷暑”,轮番用铁锹将160吨的“熟料”透过“窗口”填进窑炉,工作服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……

在高度自动化、智能化的拉丝联合厂房里,为数不多的380余名干部职工,平均年龄只有28岁,他们“白天与日光为伍,夜晚与星辰为伴”,保证生产正常运转,确保早日达产达效是他们共同的目标。

“老玻纤刚建成投产时,4个月达不到设计产能,现在这个10万吨的生产线,投资这么多钱,如果迟迟不能达产达效,怎么向领导向职工交代?”“压力山大”的张吉运着急上火,起了满背的疥疮。“最快什么时候完成?”“最慢什么时候完成?”“出现问题,有哪些应对举措?”每天他撵着各部门,类似的问题都要问上几十遍。晚上也常常睡不着觉,不是琢磨问题和办法,就是亲自下车间看现场。

副总工程师宋军负责现场设备安装和协调工作,自点火以来,2个月时间没有回过一次家。因为长时间盯在现场、喝水少引发痛风,脚穿不进防砸鞋,但他还是穿着拖鞋一瘸一拐地穿梭在各个安装现场,现场解决制约设备安装及施工进度的问题74项。

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郭军航先后组织参加现场隐蔽验收、见证取样一千余次,保证了项目用的每一个材料都符合要求……职工张占龙处处吃苦在前,为了赶设备调试进度,顾不上吃饭反倒成了他的“家常便饭”;职工贾树杰主动作为,加班加点,有时为了攻克一项难题,一天一夜盯在现场不合眼;

类似的故事,冀中新材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,他们奋斗的身影无疑是这个夏天最美丽的风景,使原本空旷刻板的厂房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。

看得见的变化:“忽如一夜春风来”

从点火第一天起,首条生产线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。最让人惊喜的还是现代化、智能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劳动强度的降低。

“老张,你咋对着助力机械臂一直笑啊?有啥好事啊?”

卷取工是玻纤行业最辛苦的工种。42岁的老张在卷取岗位上干了十几年了。以前,老张工作的时候,没个闲,上车、满筒、卸纱、挂纱,然后一直重复这样的动作,直到下班。每次一个班下来,老张累得胳膊抬不动,脚迈不开。劳动强度大加之环境潮湿,和他一起进厂的工友大部分受不了,都辞职了,老张坚持了下来。

首条生产线投产后,经验丰富的老张从玻纤公司调到冀中新材支援新线建设。没想到是,原本辛苦劳累的工作一下子清闲了许多。“我现在是配合机械手工作,它是主要劳动力,我只负责上车,服务好机械手。”老张说。智能化取代了过去人工卸纱挂纱,车间靠洒水降温也成了历史。

劳动强度大幅降低,生产效率却翻了几倍。总工程师任建峰介绍,通过智能化升级,现在一个卷取工人可以同时监测15台设备,产能是原来的2倍以上。

“这些AGV运输车,工作时就是走同一条道,都不会发生碰撞。正前离人1米远的时候,它就会自动停下来,当人离开后才开始运行。”2020年10月份新招聘的职工冯坤,一进厂就享受到了智能化的便利。面容白净、身材清瘦的他,每天乐呵呵的,偶尔还附和着车间的音乐唱上几句。他说,没想到一毕业就找到工作,工作环境还那么好,每天和高智能、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在一起,觉得自己也“高大上”了。

“在玻纤公司,保证包装岗位的工人都要自己把满筒纱搬到垛上,一卷满筒纱近40斤,平均一天一人就得搬运8吨。而在冀中新材,装卸有机械手,运输有智能车,我们就是看着机器干活。”包装工人李彦学介绍,如今,一个班的产量在137吨以上,一条包装线3个人就可以完成全部运输工作。在拉丝联合厂房,从拉丝到卷取,再到烘干、包装、入库各个环节,智能车、机械手完全代替人工。

工作轻松了,是大家对智能化最直观的感受。同时,机器代替了人,在拉丝、卷曲、烘干和包装等岗位上,与玻纤公司8万吨生产线相比,人员减少了一半,降低了人工成本近50%。

“作为冀中股份的‘综改特区’,我们将瞄准行业前言,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探索智能化与玻纤生产经营、与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,加快实现‘管理信息化、生产智能化、运营现代化'的目标任务,打造成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的‘增长极’、壮大新兴产业的‘孵化园’和提升治理能力的‘助推器’。”张吉运说。

摸得到的未来:“直挂云帆济沧海”

“当前市场形势下,每个月都能创出利润千万元。”如今石头落地,说起冀中新材的发展前景,张吉运充满信心,“下一步,我们将狠抓质量提升,把一条生产线打造成高品质的产品生产线。同时,加紧第二条生产线建设,争取明年3月份建成投产。”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冀中新材将围绕“保持第一梯队产品质量水平,达到第二梯队产能水平,将生产成本控制在第一梯队,具备跟随第一梯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”的发展目标,着力打造京津冀最大的玻纤生产基地。

加快推进第二条10万吨生产线,确保2022年一季度投产,将产能提升至20万吨,实现两条线同时运行,根据估算,预计能增加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。通过完善工艺和管理,提高两条生产线的效率,2023年,有望实现年营业收入4亿元以上。

着手组建玻璃纤维符合材料研究院,建设复合材料实验室,不断提升玻纤研发能力,拓展产业链,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“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苦干实干,努力在项目建设中再创股份速度、股份效率、股份质量,以实际行动助推公司‘材化并进’的发展战略,为公司建成又强又大的现代化一流企业集团持续贡献力量。”展望未来,张吉运满怀决心和期待。

沿着“将玻纤产业打造成为冀中股份又一重要效益支撑”这个目标,冀中新材人接续奋斗,笃定前行,正在一步步将目标变为现实。

(王明科 李建帅 王小芳)